字母解释法的历史由来

字母解释法在业余无线电通信中被广泛使用,由于业余电台的输出功率低及电波传播的复杂因素,所接收到的语言信号失真或衰落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信息的解析和辨...

nato_phonetic_alphabet_wallpapet_by_czaczaja-d82g41l

字母解释法在业余无线电通信中被广泛使用,由于业余电台的输出功率低及电波传播的复杂因素,所接收到的语言信号失真或衰落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信息的解析和辨识。特别在DX通信时,有些非英语区口音不同,通话时容易发生许多误听差错,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全世界的电台在话音通信中均采用字母解释法,对呼号、姓名或QTH(电台地点)等中的字母及数字采用这种解释方法,以避免发生误会。

1927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国际无线电大会上,规范并通过了第一个被国际认可的字母解释法,用于海上通讯服务,对无论持何种母语的无线电操作员之间通信,这个字母解释法提高了海上船舶的航行安全。1932年,ITU对它进行了部分修改,并由国际飞航委员会(ICAN,国际民航组织ICAO的前身),开始用于民用航空通信。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和美军等盟军各自使用的字母解释法不同,但由于盟军联合作战的军事需求,于是盟军统一了字母解释法,例如“A”被统一解释为“able”、“B”被统一为“baker”等等,1946年国际民航组织召开会议通过了延续使用战时被统一的这套字母解释法(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飞行和地勤人员都来自盟军退役人员),但人们又认识到,在这套字母解释法中个别字母的解释只与英语地区相关,这似乎对非英语地区不利,于是,为了针对南美和加勒比海等地区,所以在本次会议上,国际民航组织又批准了第二套字母解释法(“A-Ana”、“B-Brazil”等)同时使用。

由于两套字母解释法的并存,1947年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在尼斯的技术会议上,向国际民航组织提交了“建议确定单一通用的字母解释法”提议。1949年前后,与国际民航组织语言部门协作的美国蒙特利尔大学让保罗维奈教授通过研究后,经国际民航组织通信专家和所有国际民航组织成员国政府的协商意见,一个全新的国际民用航空字母解释法于1951年11月1日开始正式实行。

但这之后又出现了问题,一些用户开始投诉,因为这些人认为,在这套字母解释法中,还存在很多不足。1952年,国际民航组织便决定在及其成员国(通过航空公司,飞行员,空中交通管制等)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尽可能的客观实际测试,测试结果来自31个国家(但主要还是在加拿大、英国和美国进行)。最终的结论虽然证实了原有字母解释法基本稳健,但还是修改了其中五个字母的解释法,即C,M,N,U和X被替换成了Charlie, Mike, November, Uniform and X-Ray。

alphabet

1956年3月1日起至今,国际民航组织将这套字母解释法正式称为“国际无线电字母解释法”或“北约国际字母解释法(NATO phonetic alphabet)”。许多国际和国家组织,包括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国际电信联盟(ITU 1959年开始实施)、国际海事组织(IMO)、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美国无线电转播联盟(ARRL)等陆续开始实施。

内容引用自 BY1WJ